Search

#與其泛泛之交 #不如學內向人 #精準社交
 
「討厭與人打交道」這件事,一直困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與其泛泛之交 #不如學內向人 #精準社交
 
「討厭與人打交道」這件事,一直困擾著我。
 
像是參加親友的婚禮,對我來說很麻煩,連換上西裝都提不起勁。因為領帶和白襯衫會讓我想到,出門與人見面時的必要穿著。一旦穿上了,就很難在中途換下,一想到我必須這樣在場合上和許多人交談,我就不想脫掉身上的T恤和卡其褲。
 
不過,對方都特地邀請我了,不參加又說不過去。抱著這樣的想法,我穿著T恤和卡其褲前往婚禮會場,然後在大廳等宴會結束,向從會場走出來的親友悄悄傳遞祝福,便回家了。
 
雖然我也有和見過幾次面的平輩父母打招呼,對方卻明顯表現出對我的不滿。現在回想起來,我還真的非常失禮。
 
當我把這件事告訴別人,經常會得到這樣的回應:「你是不是很內向?」
 
回想起我在大學時,一個月會參加三、四次聚餐或聯誼,看起來,我應該屬於社交型學生。但對我來說,那也只是與朋友社交的延伸,我並不是很想去。
 
其實,我是喜歡獨處的「內向人」,整天待在不明亮的房間裡足不出戶,沉浸在書海之中,這是我學生時代的樂趣。外出時,我也是傾向一個人漫步街上,想想事情,這比較符合我原本的個性。
 
由於生性內向,讓我想要從事與出版相關的工作,因此在大學畢業後,我成為了《朝日新聞》的記者。
 
但記者的工作經常要與人見面,無論是諾貝爾獎得獎者等世界級名人,還是為了凶殺案而突然按電鈴採訪市民,幾乎所有人都是我採訪的對象。
 
在十四年的新聞記者生涯裡,我曾與上千人見面,並獲得他們寶貴的時間,我也盡全力採訪。
 
即使如此,建立「人脈」仍是讓我煩惱不已的事。
 
二○一六年,我辭掉《朝日新聞》的工作,當時的公司員工人數有四千五百人。
 
然後,我到網路媒體公司《哈芬登郵報》(Huff Post)日本版擔任總編輯,這裡的員工人數不到三十人,我認為這裡比較適合討厭與人打交道的我。
 
不過,我在《哈芬登郵報》擔任總編輯時,才注意到建立「人脈」和擔任記者時相比,反而變得更加重要。
 
在採訪或企業專訪時,「人脈」不可或缺。像是工作上,我常受邀參加「人脈拓展派對」(Networking Party)。各行各業的人會聚集在一起交換名片、互相介紹,這對媒體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場合。
 
但無論我如何與初次見面的人談笑風生,我們之間的交談也不會留下深刻印象。
 
雖然大腦想著必須建立人脈,心裡卻想要早點回家洗澡,暢飲在便利商店買的高尾酒(Highball)。
 
另一方面,媒體業有一種人,我稱為「#人脈怪獸」。
 
某媒體的總編輯,不停地和剛見面的創業家或廣告代理業者交換名片、聊天,名片夾越塞越蓬,派對結束後會再一起上街喝酒,建立「人脈」。在深夜一點,他還會在臉書(Facebook)發表和幾個朋友一起唱歌的照片,他們看起來都喝醉了。
 
此外,時常出入警局的記者前輩會掛著名牌,上頭大字寫著自己的名字,由於自己的名字已經讓警局的人記得,也跟警局關係不錯,偶爾還能打聽到不少祕密情報。這種傳聞不限媒體業,我想在任何商務場合都屢見不鮮吧?
 
有人每天晚上都安排聚餐、無差別交換名片、把主管的聯絡人名單變成自己的人脈,或者單方面想和「高層」建立關係,看著這些人的所作所為,我都會語帶嘲諷地說出:「做得真好。」
 
與此同時,我卻焦慮地覺得自己「必須改善討厭和人往來的個性」、「必須成為更有交際手腕的人」。
 
但無論經過多久,我都無法克服這個課題。
 
不過,最近我發現,因為時代的變化,「人脈怪獸」活躍的時代終於要結束了,這有兩個理由:
 
第一個是,隨著推特(Twitter)和臉書等社群媒體的發展,就算不依賴組織,自己也能輕而易舉和「真正想見的人」建立人脈。
 
過去,建立人脈就要像「人脈怪獸」,要和好多人聚餐、打高爾夫球,花時間贏得對方信任,然後透過引介才能接觸到自己「真正想見的人」。
 
而且,以前要知道誰和誰之間有聯繫是很難的,因為人脈是「不透明的」,所以得要透過對方不經意說出口,才能得知意想不到的連結,這種事經常發生。為了不錯過任何不經意的「一句話」,聽說我認識的廣告公司業務部長,會一直陪對方喝酒直到末班車時間。
 
但現在只要透過社群或私人信件發送訊息,就能直接聯絡到「想見的人」。臉書的朋友頁面也能看見他人的連結,這大大縮短距離、以最快的方式聯繫上自己「真正想見的人」。
 
第二個是,因為網際網路的誕生和科技革新,一個人能辦到的事驟增。
 
舉例來說,過去為了開發新商品,除了技術人員和行銷人員,還要加入業務和宣傳的同事,更要經過和多位主管及顧客的溝通和調整,必須借助很多人的力量才能使企畫順利推動。
 
雖然現在商業模式大同小異,但只要有了推特帳號,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進行宣傳,也能透過募資平台籌措資金,也有人因為從事副業,讓自己工作擅長的領域增加兩、三項。
 
換句話說,就算不和許多人產生連結,只要一個人或少數人組成的小團隊也能進行工作。
 
所以,與其成為「人脈怪獸」,不如和對自己重要的人締結「深厚關係」,不需要泛泛之交,在享受工作與生活的同時,還能讓人脈產生良好的成果。
 
在這種時代的社交形式,我稱為「#關鍵人脈」。
 
我討厭和人打交道,這點我已無法改變。
 
但像我這樣擅長獨處的「內向人」,也會有好幾個「親近的人」。也許是因為內向人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很長,才能更直覺地知道自己「親近的人」是誰。就算不社交,只要靠「關鍵人脈」也能與人相處、拓展人際。
 
不只交際,現在也是要認真對待家人的時代了。
 
傳統新聞報社的女記者人數只占二〇%,但我現在服務的單位《哈芬登郵報》日本版,女記者人數已經超過半數。無論男女,都想達到工作與家庭的平衡。
 
這讓我重新檢視,過去總認為應該長時間工作的媒體產業與生存方式,澈底思考該如何與人相處。我想這不僅限於記者或編輯,就算是上班族或技術人員也是一樣。
 
我珍惜在家和家人相處的時間,也把時間留給「內向的」自己,平靜度過每一天。
 
你可能不擅長社交。
 
就算現在有社群媒體可以聯絡任何人,也不必和每個人聯絡。
 
與其追求膚淺的「人脈」,不如認真面對自己的內心。
 
我相信,只要和關鍵少數且喜歡的人精準社交,就會很順利。
 
這種「關鍵人脈術」和日本建立人際關係的方式不同,是我三十歲到美國史丹佛大學留學時的個人經驗,對我有遠大的影響。
 
我將在第一章詳述「為什麼關鍵人脈術能讓內向人變得活躍」。第二章會介紹「我在史丹佛學到建立關鍵人脈的七種方法」。第三章將提到「關鍵人脈術」應用於商務場合的方法和「三個好處」。最後第四章是實踐篇,如何找到值得你「親近的人」,並與他交流,甚至把關鍵人脈變成團隊。

認為「好像很合拍」的人。
打從心底值得親近的人。
只有給你這種感覺的人,才能建立深厚且精準的人脈關係。
 
最後,讀完本書,若能得到「沒錯,我想和那個人建立關係」這種想法,將是我最開心的事。
 
--
 
本文作者,竹下隆一郎,曾任經濟現記者、史丹佛大學客座講師,2016年起擔任世界最大的新聞媒體《哈芬登郵報》日本版總編輯。本文引用自《不善社交的內向人,怎麼打造好人脈?:矽谷人不聚會、少出門,也能與人高效連結的「關鍵人脈術」》(内向的な人のための スタンフォード流 ピンポイント人脈術)之前言,由 采實文化 出版,閱讀更多: https://tinyurl.com/y6lvng43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們是丁郁芙、蘇益賢臨床心理師。致力於推廣易懂、實用且有科學基礎的心理學給更多人知道。如有合作需求,歡迎來信、來訊討論。
View all posts